首页

https://eyoubo.cn/

时间:2025-05-25 02:21:48 作者:博士服务团走进宁夏石嘴山 浏览量:94522

  据Canalys4月26日发布的最新报告,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市场时隔两年首次回暖,出货量与去年同期持平,达6770万台。其中,华为经历了13个季度,重夺中国大陆市场第一,凭借Mate及nova系列热烈的市场反响,出货量达1170万台,市场份额达17%。

  OPPO Reno 11系列表现亮眼,助其迅速跃升至第二,出货量达1090万台。

  另一方面,荣耀,vivo,苹果在去年第四季度的积极出货后放缓节奏,分别排名第三、第四和第五。荣耀以1060万台的出货量位居第三,同比增长9%;vivo以1030万台的出货量紧随其后,出货同比下滑9%;苹果在头五厂商中跌幅最大,以1000万台的出货量排名第五,同比下降25%。

  4月25日,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最新手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市场需求的持续恢复帮助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延续去年底的反弹势头,且市场表现高于预期。得益于Honor和Huawei等厂商的良好市场表现,推动了整体Android市场同比增长9.3%。

  据Counterpoint的手机销量周度报告数据,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销量同比增长1.5%,连续第二个季度实现同比正增长。(销量是指实际被消费者购买并收到的商品数量。)

  华为在第一季度的所有手机品牌厂商中脱颖而出,同比增长69.7%。 华为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支持5G的Mate 60系列的销售火爆,加上其本身品牌知名度家喻户晓,其在600美元以上的高端市场份额大幅提升。尽管华为强势回归对市场其他厂商造成冲击,但荣耀凭借几款广受欢迎的机型及其在线下渠道的扩张,在一季度仍实现了11.5%的同比增长。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华为的卷土重来改变了高端市场的格局,苹果一季度销量同比下降19.1%。为该设备2020年以来在华表现最差。

图片来源:Counterpoint公众号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第四季度和2023年全年,Apple出货量排名国内市场首位。

  iPhone今年多次降价促销。3·8妇女节促销活动期间,iPhone 15大降价,有平台直降超千元。

图片来源:京东APP截图

  此前,苹果中国官网罕见地在农历新年期间下调了最新款手机的官方售价,宣布在1月18日-21日开启“迎新春限时优惠”。其中,iPhone15系列4款机型降价力度达到500元,iPhone15的起步价跌穿5000元。

  有媒体分析指数,最新款iPhone 15系列在中国市场的受欢迎程度不如从前,销量一直落后于前几代,有部分是因为全球经济环境紧缩以及华为手机业务的强劲。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公开资料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资料图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女子因错过高铁崩溃大哭怒斥孩子?杭州站回应

奥得河防洪水库项目包括莎莱尤芙水库项目、克罗斯水库项目、新苏尔防洪项目、维斯卡防洪项目,是奥得河防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通过修建滞洪水库、增加主河道行洪区域等,将奥得河防洪能力提升到300年一遇。波兰新苏尔市长雅采克·米勒夫斯基在新苏尔防洪项目竣工仪式上表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新的防洪工程对这里的发展意义重大”。

国台办:民进党当局有关言论完全是污蔑抹黑大陆、欺骗恐吓台湾民众

4月12日电 据东风公司纪委、湖北省咸宁市纪委监委消息,东风公司中国东风汽车工业进出口有限公司监事潘家年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东风公司纪委和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最华人】走进导演张时伟的光影世界

推动教育和人才体制改革,建设全球高水平人才高地。新质生产力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应深入推进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支持港澳高校到内地合作办学,联合建设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推动学科资源、研究设施的共建共享。围绕建设全球性人才高地,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需定供、外引内培,推动大湾区高校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与大湾区重点优势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需求实现精准匹配,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实现深度融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强化人才支撑。

市场监管总局:惩罚性赔偿、行政处罚制度要准确适用,避免“小错大赔”“小过重罚”

李强首先转达习近平总书记、国家主席对苏林总书记、国家主席的亲切问候。李强表示,今年8月,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在北京举行会晤,就推进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战略擘画,为两国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中方愿同越方一道落实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重要共识,赓续传统友谊,密切高层交往,加强战略沟通,紧密团结协作,坚定推进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

沙漠里长萝卜 重庆一高校师生吃上了来自1400公里外的沙漠大萝卜

顾行发认为,在市场和政策的加持下,目前国内商业航天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形成了既有独立自主创新又和国际接轨的完整产业链,不存在某一个环节卡脖子的情况。资深航天技术学者黄志澄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中国商业航天的起步阶段已于2023年结束,今年开始步入成长阶段。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